1、寶寶有沒有出牙或者打疫苗?
---- 發燒是癥狀不是病,需要找出導致發燒的原因
發燒是癥狀,不是病。引起發燒這種癥狀的原因可能是出牙、打疫苗,或者是細菌/病毒感染。如果只是出牙,打疫苗,那其實寶寶并沒有生病,也不需要太多擔心,注意觀察和幫助降溫就好了。
而病毒和細菌感染則是病,但我們要知道這也是寶寶健康的表現,這說明當有外來"侵略者"來襲,身體是有能力去抵御,這是免疫系統應該要做的正確的事。下面會具體說如何應對由病毒/細菌引起的發燒。
2、寶寶發燒幾天了?
---- 大部分發燒都是自愈性的,連續3天不退燒要重視
大部分的寶寶發燒都是由病毒(Virus)引起的,比如腸道病毒、流感這些。這類原因引起的發燒是不需要過于擔心的,因為它會自己好,而且經過發燒寶寶的免疫系統會增強,病毒性發燒 (Virus) 是自愈性的,一般情況下3天就會自己好,不用使用抗生素,抗生素是沒有幫助的。
還有一小部分寶寶發燒是由細菌(Bacteria)引起的,比如細菌性肺炎、尿路感染。這類發燒是要引起重視的,不然會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。如果連續發燒3天不退,是需要去醫院進一步檢查,排除細菌性發燒。細菌性發燒 (Bacteria) 是一定要用抗生素的。
很多父母都會擔心溫度太高會把腦子燒壞,這就是一開始小D兒醫強調的發燒是癥狀,不是病因。如果真的有燒壞腦子這個情況,不是發燒本身導致的,而可能是細菌侵入腦子引起腦炎。
3、寶寶現在的精神狀態如何?
---- 寶寶的狀態比溫度計的數字更有意義
很多家長估計和我一樣,覺得溫度越高寶寶就病得越嚴重。其實不是這樣的,發燒更關鍵的是看寶寶的表現,有沒有一直哭鬧不止,有沒有食欲不佳,有沒有睡不好。
如果寶寶吃喝睡照常,醒著的時候精神也很好,即使燒到39度以上,我們也不需要過于擔心。相反,即使寶寶只有38.5,但如果一直沒有精神,不吃奶了,一直昏昏沉沉的,這樣反而需要注意。
這時,該用退燒藥就需要用,該要就醫就要馬上去。記住,應對發燒的關鍵不是讓燒盡快退,而是讓寶寶盡量舒服,不影響她的作息。
4、寶寶多大了?
---- 3個月以下寶寶發燒要重視
3個月以下發燒,不管燒多高,也不管寶寶是否精神好,都需要去醫院。因為小月齡寶寶一方面不能像大寶寶那樣會表現出很明確的不舒服,很多父母會把這些表現誤以為只是寶寶累了。
同時,小月齡寶寶的身體保護系統還很弱,所以一旦是細菌 (Bacteria) 引起的發燒很容易就很快傳遍身體,造成嚴重后果。
寶寶3個月以下發燒了,不要在家自行服退燒藥,而是馬上去醫院檢查,因為退燒藥會把一些癥狀掩蓋。這種情況下,寶寶是需要驗血驗尿來確定是否有細菌 (Bacteria) 感染。
關于寶寶發燒用藥
如果發燒影響到寶寶作息,那是可以給退燒藥的。小D的兒醫也告訴我一些用藥原則。
1可以給的藥
這里說的藥是退燒藥,不是感冒藥或者止咳化痰藥。市面上的小兒退燒藥有兩大成分, 一種是對乙酰氨基酚,這個對應的藥品就是泰諾林;另一種是布諾芬,對應的藥品就是美林。
-
小于3個月的寶寶不能自行給退燒藥,而是馬上要去醫院;
-
3個月到6個月的寶寶推薦給泰諾林而不是美林;
-
寶寶6個月以后,兩個藥都可以給了;
-
如果寶寶有脫水現象或者持續嘔吐,就不能用美林,而是給泰諾林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退燒藥不是必需的,關鍵是看寶寶的精神狀態。就像我上一段所說的,如果發燒對寶寶作息精神沒影響,其實不要著急給退燒藥。 退燒藥的劑量是根據寶寶的體重而不是月齡,所以給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。而且退燒藥,一天不能給過多,不能超過說明書上的建議上限,泰諾林是最多1天5次,美林最多1天4次。
2千萬不要給的藥
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和美國兒科協會都明確指出,16歲以下的孩子不能用阿司匹林,2歲以內孩子是不可以吃非處方的任何感冒藥或者止咳化痰藥,這里面含有一些成分是對寶寶有害的。
寶寶第一次發燒后,就一直咳嗽,咳了快大半個月了,她的兒醫就說,這是發燒后的正常反應,沒有藥可以給,能做的就是讓寶寶舒服一點。那時,我就注意家里保濕,多給她喝奶。有時她半夜咳醒,我就給她一些奶,潤一下嗓子就會舒服一點。
總結 南陽月嫂公司哪家便宜電話
好了,說了那么多,總結一下為什么這四個問題比體溫更重要:
1、寶寶多大了?-- 三個月內立刻就醫;退燒藥選擇按照月齡,劑量按照體重;
2、寶寶發燒幾天了?--連續3天以上發燒,需要去醫院排查是否是細菌性感染 ;
3、寶寶精神狀態如何?-- 吃不下、哭鬧不止、昏昏沉沉,即使燒的不高也需要引起重視,甚至去就醫;
4、寶寶有沒有出牙或者打疫苗?-- 發燒是癥狀,搞清楚根源,才能解決問題,對癥下藥。
看完這篇文章,希望大家下次遇到寶寶發燒,不要只盯著體溫,而是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。發燒是寶寶成長路上必經之路,這是讓寶寶變得更加強壯必須付出的代價,同時也是讓每一個照顧寶寶的人逐漸變強大淡定的必經之路。
- 下一篇:冬天寶寶護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
- 上一篇:育兒需要注意哪些問題